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如何认定转发者是否“明知”?

发布时间:2013-09-13

  庭立方:从刑法规定来看,凡是故意犯罪都存在“明知”问题。

  记者:司法解释对诽谤、寻衅滋事等罪的认定中,都有厘清“明知”与“不明知”法律责任的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是“明知”还是“不明知”?

  答:从刑法规定来看,凡是故意犯罪都存在“明知”问题,也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强调“明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过失”相区分,司法解释无非是对刑法规定的具体化。

  明知属于主观范畴,但是其并非不可把握,需要结合客观事实来加以认定,例如,对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故意和故意杀人罪中的杀人故意,就可以结合打击的部位、打击的力度、打击的工具、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等客观因素综合地加以认定。至于对网上的不实信息是否明知的认定,当然也需要综合各种客观因素。比如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如何认定转发者是否“明知”?

发布时间:2013-09-13

  庭立方:从刑法规定来看,凡是故意犯罪都存在“明知”问题。

  记者:司法解释对诽谤、寻衅滋事等罪的认定中,都有厘清“明知”与“不明知”法律责任的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是“明知”还是“不明知”?

  答:从刑法规定来看,凡是故意犯罪都存在“明知”问题,也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强调“明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过失”相区分,司法解释无非是对刑法规定的具体化。

  明知属于主观范畴,但是其并非不可把握,需要结合客观事实来加以认定,例如,对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故意和故意杀人罪中的杀人故意,就可以结合打击的部位、打击的力度、打击的工具、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等客观因素综合地加以认定。至于对网上的不实信息是否明知的认定,当然也需要综合各种客观因素。比如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