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危险犯的犯罪形态

发布时间:2017-09-25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犯罪分子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绑架犯、盗窃犯、杀人犯等。那么,危险犯是什么意思呢?危险犯的犯罪形态是什么呢?因此,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危险犯的知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请看下文庭立方小编为您介绍!

犯罪形态13.jpg

一、什么是危险犯?

危险犯是以法益发生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是危险犯。

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个条文规定了危险犯,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险犯,它们是因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别危险或者侵害的对象特殊而受到刑罚处罚。

二、危险犯的犯罪形态?

1、危险犯的犯罪既遂

传统上对既、未遂大致有“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犯罪构成说”。

“目的说”认为未遂或说未得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实现其犯罪目的,即犯罪目的的实现与否是既、未遂相区别的主要标志。“结果说”则认为是否造成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是既、未遂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构成说”认为犯罪的行为有没有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构成是否齐备应是犯罪既、未遂的主要标志。

有学者认为,上述几种观点的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

(1) “目的说”的缺陷在于单纯的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出发,忽视犯罪目的与犯罪结果在本质上相联系、相一致的特点,以致会在犯罪结果已经出现、并且已经满足了某一犯罪构成的情况下,仍然得出犯罪目的未出现而得出未遂的错误结论。

(2) “结果说”又单纯从客观角度出发,忽视了在直接故意中,犯罪结果只有和犯罪目的的性质以及犯罪构成的内容相一致时才具有法律意义的属性,以致脱离主客观相一致的原理,得出凡是出现危害结果都可以认定既遂的错误结论。

(3) “构成说”则把犯罪构成看成是可以脱离犯罪目的和犯罪结果而单独存在的单纯行为的法律规定,以致得出即使没有出现为犯罪目的所包容的结果和没有实现行为人的犯罪目的,仍然可以构成既遂的错误结论。危险犯的既遂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观点也未把危险作为一种结果,笔者的观点已在前边论述过) ” 。

2、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理论相对比较统一,《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危险犯作为结果犯的一种,是一种过程犯,它也必然存在存在犯罪中止的情形。套用张明楷教授对犯罪中止特征的分析,危险犯的犯罪中止同样要求:

(1)中止的时间性。即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危险犯的中止要求在法定危险状态出现之前。由此可能出现预备阶段的中止、实行阶段的中止、实施终了危险状态尚未出现之前的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对于自动性的理解,国外刑法理论中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主观说,即行为人放弃犯罪的动机是基于对外部障碍的认识时,就是未遂,此外的场合是自动中止;限定主观说,即只有基于悔悟、同情等对自己的行为持否定评价的规范意识、感情或者动机时而放弃犯罪的,才是自动中止;客观说,即当一般人处于这种情况不会放弃犯罪的,行为人放弃的成立犯罪中止,如果一般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会放弃犯罪的,行为人放弃的,便是犯罪未遂;折衷说,即通过客观的判断行为人是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外界现象,来看外界现象是否对行为人的意识产生强制性影响,进而区分未遂与中止。笔者认为,应从有利于行为人的角度坚持主观说,即只要行为人主观意识中存在放弃犯罪,并表现出了相应的努力时就成立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3)中止的有效性。行为人必须最终停止了可以继续实施危险犯的实行行为或者防止了危险状态的发生 。

3、危险犯的犯罪预备

危险犯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在危险犯犯罪形态理论中相对简单。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危险犯的犯罪预备具有以下特征:

(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成立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即为了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预备行为是为犯罪的实行创造便利条件,以利于危害结果顺利实现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这个犯罪行为的一部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实行行为,从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预备行为已经对刑法保护的法益构成了威胁。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4、危险犯的犯罪未遂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危险犯的犯罪未遂具有以下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着手不是犯罪行为的起点,而是犯罪的实行行为的起点,着手标志着预备阶段的已经结束。

(2)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相区别的基本标志。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

综上,危险犯的犯罪形态主要有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关于危险犯的详细内容请看上文。以上就是庭立方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危险犯的犯罪形态的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其他刑事问题,请向庭立方刑事律师咨询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危险犯的犯罪形态

发布时间:2017-09-25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犯罪分子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绑架犯、盗窃犯、杀人犯等。那么,危险犯是什么意思呢?危险犯的犯罪形态是什么呢?因此,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危险犯的知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请看下文庭立方小编为您介绍!

犯罪形态13.jpg

一、什么是危险犯?

危险犯是以法益发生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是危险犯。

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个条文规定了危险犯,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险犯,它们是因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别危险或者侵害的对象特殊而受到刑罚处罚。

二、危险犯的犯罪形态?

1、危险犯的犯罪既遂

传统上对既、未遂大致有“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犯罪构成说”。

“目的说”认为未遂或说未得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实现其犯罪目的,即犯罪目的的实现与否是既、未遂相区别的主要标志。“结果说”则认为是否造成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是既、未遂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构成说”认为犯罪的行为有没有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构成是否齐备应是犯罪既、未遂的主要标志。

有学者认为,上述几种观点的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

(1) “目的说”的缺陷在于单纯的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出发,忽视犯罪目的与犯罪结果在本质上相联系、相一致的特点,以致会在犯罪结果已经出现、并且已经满足了某一犯罪构成的情况下,仍然得出犯罪目的未出现而得出未遂的错误结论。

(2) “结果说”又单纯从客观角度出发,忽视了在直接故意中,犯罪结果只有和犯罪目的的性质以及犯罪构成的内容相一致时才具有法律意义的属性,以致脱离主客观相一致的原理,得出凡是出现危害结果都可以认定既遂的错误结论。

(3) “构成说”则把犯罪构成看成是可以脱离犯罪目的和犯罪结果而单独存在的单纯行为的法律规定,以致得出即使没有出现为犯罪目的所包容的结果和没有实现行为人的犯罪目的,仍然可以构成既遂的错误结论。危险犯的既遂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观点也未把危险作为一种结果,笔者的观点已在前边论述过) ” 。

2、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理论相对比较统一,《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危险犯作为结果犯的一种,是一种过程犯,它也必然存在存在犯罪中止的情形。套用张明楷教授对犯罪中止特征的分析,危险犯的犯罪中止同样要求:

(1)中止的时间性。即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危险犯的中止要求在法定危险状态出现之前。由此可能出现预备阶段的中止、实行阶段的中止、实施终了危险状态尚未出现之前的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对于自动性的理解,国外刑法理论中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主观说,即行为人放弃犯罪的动机是基于对外部障碍的认识时,就是未遂,此外的场合是自动中止;限定主观说,即只有基于悔悟、同情等对自己的行为持否定评价的规范意识、感情或者动机时而放弃犯罪的,才是自动中止;客观说,即当一般人处于这种情况不会放弃犯罪的,行为人放弃的成立犯罪中止,如果一般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会放弃犯罪的,行为人放弃的,便是犯罪未遂;折衷说,即通过客观的判断行为人是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外界现象,来看外界现象是否对行为人的意识产生强制性影响,进而区分未遂与中止。笔者认为,应从有利于行为人的角度坚持主观说,即只要行为人主观意识中存在放弃犯罪,并表现出了相应的努力时就成立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3)中止的有效性。行为人必须最终停止了可以继续实施危险犯的实行行为或者防止了危险状态的发生 。

3、危险犯的犯罪预备

危险犯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在危险犯犯罪形态理论中相对简单。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危险犯的犯罪预备具有以下特征:

(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成立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即为了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预备行为是为犯罪的实行创造便利条件,以利于危害结果顺利实现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这个犯罪行为的一部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实行行为,从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预备行为已经对刑法保护的法益构成了威胁。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4、危险犯的犯罪未遂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危险犯的犯罪未遂具有以下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着手不是犯罪行为的起点,而是犯罪的实行行为的起点,着手标志着预备阶段的已经结束。

(2)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相区别的基本标志。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

综上,危险犯的犯罪形态主要有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关于危险犯的详细内容请看上文。以上就是庭立方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危险犯的犯罪形态的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其他刑事问题,请向庭立方刑事律师咨询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